歡迎訪問律師案件網!

      律師案件網

      您現在的位置是: 首頁 > 刑事案件律師 >詳情

      家庭如何儲備三年糧食(缺糧的10大征兆)

      發布時間:2024-04-19 03:24:56 刑事案件律師 162次 作者:律師案件網

      今天你囤糧了嗎

      現在,我身邊很多人都開始囤糧了。說實話,你恐慌嗎?囤糧真的好嗎?

      家庭如何儲備三年糧食(缺糧的10大征兆)

      截至目前,受COVID-19影響,俄羅斯、印度、越南、泰國、哈薩克斯坦等10多個主要糧食出口國已啟動全麵或部分限製糧食出口的措施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。另外,一些散布焦慮的媒體誇大我們即將麵臨糧食危機,所以有些人開始囤積糧食。有這個必要嗎?

      我們先從經濟和曆史的角度來看,囤積糧食是否合適。全球最大規模的糧食囤積運動於2005年底開始,國際糧價開始上漲。根據當時的數據,全球約有1000萬人。糧食缺口方麵,由於國際資本的瘋狂炒作,2005年12月至2008年7月,國際小麥價格從300漲至1330,漲幅達3.4倍。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至758,漲幅3.2倍。而我國食品價格隻上漲了0.7倍。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在控製食品價格方麵的力度有多大。當時國際資本正在炒作糧價,國內市場對資本非常敏感。糧價蠢蠢欲動,但國家糧庫果斷開始拋售國家儲備糧。國際資本和國內一些投機者趁機全部買入,造成供大於求的假象。麵對這種現象,國家更加密集地拋售儲備糧,從開始的半個月一次,到後來的一天、兩天一次。如此激烈的程度,前期的資本都一頭霧水,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到底儲備了多少糧食。

      我應該儲備糧食嗎?有網友表示,再過半個月我的麥子就會豐收了。誰想賣掉它?

      糧食囤了那麼多,到底可以存放多久

      惜食作為一種作風,和很多老派人士的謹慎習慣一樣,可能會讓20多歲的人感到不舒服。吃掉一半的食物,扔掉另一半,是這一代人的日常。如果突然談到食物,年輕一代可能無法理解這意味著什麼。

      談論食品始終是關於安全。提倡節約、反對浪費,並不一定意味著沒有飯可煮,更有可能是提醒大家居安思危,不要把安逸富裕視為理所當然。

      一口食物還能難倒人嗎?太能幹了。缺吃少穿是人類曆史的絕對主流。再次珍惜、節約,並沒有什麼奇怪的。世界不是永恒的,食物儲存是必須學習的傳統技能。

      據《史記霍氏傳》記載,玄渠任氏的祖先是掌管道倉的侍衛。秦亡時,群雄皆爭金銀珠寶,唯任氏一人用地窖貯米粟。隨後,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。農民無法耕田,米價漲到萬元一石。任家靠賣糧發了大財,功臣的金銀珠寶全部屬於任家。

     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,資產的價值是不同的。亂世裏,沒有什麼比吃飯更重要的了。

      糧食不僅讓任家富裕起來,還讓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打下了天下。史書記載,楚漢戰爭後期,“漢兵糧多,項王兵疲,無糧”。這是因為漢軍占領了秦朝著名的糧倉敖倉。說服劉邦攻克敖倉的酈食其留下了千古名言:“大王以民為天,民以糧食為天”。

      敖倉位於今河南滎陽東北的敖山。是秦朝儲存和轉運糧食的基地。到楚漢戰爭時,仍有大量糧食儲存。他們落入劉邦手中,成為決定曆史命運的砝碼。能夠養活軍隊,打贏楚漢戰爭,這裏儲存了多少糧食,可想而知。戰爭狀態下,隻要能吞下,就是救命的食物。

      隋代修建的洛口糧倉,又名星洛糧倉,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河洛鎮七裏鋪村東的黃土嶺上,洛河入黃河入海口處。倉城周圍20多裏的地窖有3000個,每個窖藏糧食8000噸。洛口倉庫可儲存糧食約2400萬噸,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。

      洛口倉庫距離秦漢敖倉很近。洛口附近的地質和土壤條件特別適合建造地窖式倉庫。洛口倉位於洛水河東岸的高原上。這裏地勢高、土厚、水位低。“北方的土又硬又幹,挖土挖地窖,藏穀子,可以吃一百多年。”

      隋末唐初戰亂期間,洛口倉成為隋軍、瓦崗軍、王世充等不同勢力屢次爭奪的戰略要地。王國維《官唐別記》雲:“於是李密攻占洛口糧倉,十日之內,聚眾數十萬人。李積攻打溧陽糧倉,打開倉庫,盡情吃食。十日之內,二人兵得勝,十萬餘人,唐高祖入長安時,還派永豐糧倉給饑餓的百姓喂食。

      儲糧的意義,古人早就總結過。《禮記王製》說:“國家無九年積蓄,謂之不足;無六年積蓄,謂之急迫;無三年積蓄,謂之匱乏。”不正當的國家,三年耕,一年糧;九年耕,一年糧;三年耕,夠糧;即使三十年,也會有嚴重的旱災和水災。人民將沒有食物。”

      古代陶器糧倉。古代的糧倉有地上糧倉和地下糧倉兩種。地麵上是一座由一組倉庫組成的倉庫城。它們距離農舍很遠。他們注意防火、防盜,不允許人和牲畜靠近。倉庫內使用木板和草來隔離濕氣。

     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地下儲糧技術最完善的階段。這些糧窖不僅建在幹燥的緩坡上,而且靠近漕運通道,有利於糧食儲存的大規模集中和轉移。宋代以後,地下儲糧的方式逐漸衰落,幾乎全部采用地上儲糧的方式。

      地下糧窖一般是從地麵向下挖一個圓柱形土窖而成。地窖的牆壁和底部均夯實,平整光滑。然後用木柴燒毀地窖的牆壁,使水難以滲透。放置一層碎粘土,與黑色和灰色混合物混合。高約1米的窖壁下半部還塗有一層瀝青狀的粘泥。窖壁鋪有一層約2至3厘米厚的木板,內襯草席和米糠。

      窖頂可為木框架結構的稻草頂。首先,用木棍和木板搭建一個從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木框架。上麵鋪一層蘆席或香蒲席,再蓋上束草,草上抹上一層厚厚的混合泥,起到密封和防止地麵塌陷的作用。水滲透的目的。形狀像圓錐體。

      20世紀70年代,在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發掘出唐代韓家倉。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。天寶年間,韓家倉的儲量占全國儲量的一半。發掘時,數百個糧窖空無一人,但160號窖藏有一個穀子,約50萬至60萬公斤。

      “當考古人員挖出160號以上土層時,發現裏麵儲存的穀物依然清晰,糠是麩,米是米。吹起來,隻剩下米粒,但顏色不一樣,它們是棕色的,有的明顯是黃色的。後來用儀器發現,這些顆粒顆粒有48%被碳化,52%是有機質。”

      有報紙稱,“當時考古人員在倉庫的木板縫隙中發現了一些類似小米的顆粒,取出後第三天就發芽了,隨後被送往原洛陽農科院”用來栽培,第二年就長到了300厘米,齊膝高,結果了!”

      確認加倉身份的銘磚記錄了倉庫的位置、儲存糧食的來源和數量、儲存的年月以及受封糧食的糧官的頭銜和姓名。這些刻字磚大約有兩塊,一份在地窖內,一份在地窖外,用作每個糧窖的檔案。

      糧倉中使用的糧封。主人將這個印章貼在糧倉表麵後,糧食的表麵就被“固定”了。如果有任何擾動,肯定會缺失或者畸形,到時候就得采取家法或者王法。粒紋印花大致可分為兩種。一種是私人的,即帶有私人姓名的照片。另一種為官,或有富國/裕民/南新等倉名,或有鳳/福/生等吉祥字。不使用帶有水和火蟲的詞語。

      節約糧食是中國人的執念。其他國家是如何做到的?各國對於糧食儲備的思路和方式不同,開放程度也差異很大。

      1974年,國際糧食及農業組織《世界糧食安全國際協定》規定,一國糧食安全儲備為該國年消費量的17-18%。

      目前,美國、歐盟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等國糧食出口位居世界前列。但這些國家大多自身儲備較低,剩餘糧食主要由世界市場消化。

      加拿大的儲量僅占世界儲量的5%,澳大利亞也僅占3%。阿根廷僅占1%,巴西的糧食儲備定為國內一個月的消費量。

      美國政府主導的儲量約為500萬噸,約占國內年產量的1.4%。美國美聯儲主要由農產品信貸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完成,鼓勵農民自主儲備。

      與歐美國家以民間機構儲備糧食為主相比,最熱衷於儲備糧食的亞洲國家,如中國、印度、日本等,都是直接從政府入手。

      中國和印度都是曆史上對糧食高度敏感的國家,曆史上占據了世界糧食儲備的絕大多數。印度儲備很多的時候,每年會儲備8000萬噸糧食。

      我國現行糧食儲備體係由四部分組成:戰略儲備;饑荒儲備;儲備儲備和周轉儲備。但具體數字並未公開。據中國農業問題專家李國祥2011年接受《環球時報》記者采訪時透露,中國的糧食儲備已超過國際標準一半以上。

      東亞的富人和窮人都熱衷於囤貨。日本非常重視國家糧食儲備。除了保障糧食安全外,還對農業進行高額補貼,保護農業。

      對於特別熱衷於儲存糧食的國家來說,對糧食銀行不足的擔憂是永恒的。糧食儲存不足,甚至導致大量糧食露天存放,造成嚴重浪費。

      儲存糧食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儲存期。我國國家糧食部門明確規定,糧食儲存達到規定期限後,不能再作為糧食出售。主要原因是糧食存放時間過長,糧食會發生呼吸作用。該功能消耗有機物並導致營養缺乏。

      根據《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》,每年必須對糧食進行部分輪換,以舊存新。國內規定的糧食儲存期限為:

      穀物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。穀物是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。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,特別是正常儲藏期過後,穀物內部結構逐漸鬆弛,酶活性降低,呼吸能力下降,活力減弱。這是穀物本身的生理生化變化。過程。即使穀物在儲存過程中沒有受熱、蟲蛀或發黴,它仍然會經曆自然的老化現象。

      一年以內的食物為新食物,存放一年以上的食物為舊食物。年年豐收的時候,誰都不願意吃老糧。這是他們習慣的。

      2019年10月14日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時隔23年再次發布《中國糧食安全》白皮書。中國糧食年產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。2018年,我國糧食產量近6.6億噸,比1996年增產30%以上,達到5億噸,是1949年1.1億噸的近6倍。目前,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已達到470公斤左右,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長14%,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長126%,高於世界平均水平。目前,我國糧食自給率超過95%。

      但白皮書指出,“中長期來看,我國糧食產需將保持緊平衡,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”。

      如果你仔細看,你會發現國內農業生產仍然資源有限,糧食可以自給自足。然而,近年來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為相關的副食品來源,特別是肉蛋奶的供應,已經與國際市場密不可分。這體現在對國際市場的影響上。依賴最基本的蛋白質來源,例如大豆。

      參考:

      [1]《行運天下與朝代興衰——隋唐大運河洛口倉曆史考察》鄭敏德

      [2]《秦代儲糧史研究》常那《洛陽工學院學報》

      [3]《韓家倉:埋藏地下的隋唐傳奇》《洛陽日報》

      [4]《我國古代地下儲糧研究》於福偉葉萬鬆河南省洛陽市考古隊

      [5]《國外糧食儲備與無公害糧食儲存技術》唐偉民《西方糧油技術》

      [6]《2019年了,中國真的走出糧食危機了嗎?》》崔開果網

      結尾

      文字|莫莫知道

      圖片|網絡